学生心态应该是我最开始的心态。就连去了“阿富汗”以后我还仍然是学生心态。课间会和聊的来的人一起去阳台抽烟。然后就是离开“阿富汗”去到蚂蚁网络,再是走秀网,去一花时我都还是学生心态,就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一起玩的心态,直到悻悻的离开一花前都是。一花之后的我进入了迷茫期,之所以迷茫是因为我没有找到应该有的新心态,而我的学生心态已经被现实否定了。那段时间发生了一件很重大的事就是我开始学英语决定移民。直到我来到国外开始给我布鲁斯工作后我还依然是这个迷茫心态 —— 否定了学生心态但应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自己我还不知道。新的心态后来找到应该在布鲁斯那边再次的被现实和社会教育了,让我看清了真实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然后我新的心态出现了。这个新的心态我不知道应该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暂且叫它“社会心态“吧。我不再你好我好大家好。社会是现实的,也是可怕的,人性就是人性没有什么可幻想的空间。离开布鲁斯那边以后我去了新的公司,有了很多闲暇的时间,开始思考很多问题,思考我自己的存在等等。我现在的心态我称之为“我“。因为我开始关注我自己。在这个心态之前我关注的都是别人对我的看法,别人是否对我满意,别人怎么看我,别人的规则时怎样的,别人是不是喜欢我这样做。而很少问自己我自己的看法,我自己是否满意,我怎么看我自己,我自己是否舒服,我自己喜欢不喜欢这样做。
“希望自己看起来比别人聪明”是很多笨人之所以笨的主要原因。
我们的教育在潜意识里似乎一直告诉我们人要不就是聪明的要不就是笨的,同时还教唆我们一定要是一个聪明人,而事实是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普通人。
这就导致了我们希望我们至少看起来是聪明的,至少要看起来比别人聪明。爱说教,爱表达不同的思想就是显得聪明的手段之一,但其实这些恰恰告诉别人你是个笨人,告诉了别人你需要通过这些证明你不笨。
和穷人爱用贵的东西包装自己是一样。这种表面聪明的笨人只关注于表面上的看起来,而不是实质上的做事做人和落到实处的利益分配,这就是为什么说他们笨的原因。
真正聪明的人是无论看起来聪明还是笨,最终做事儿要做聪明事儿,表达要准确到位,知道当前所处的环境和状况,知道现在要搞定谁,要跟谁。知道具体的利益是什么,要把握什么。
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并不聪明也不需要看起来聪明所以要抓利益。
为什么打工人每次骂老板的想法不靠谱,而老板却每次都能靠它赚钱?
因为打工人思考的维度是这个点子是否稳定,但凡有一点不稳都会被打工人认为是“不靠谱”。
而老板看中到是点子背后的收益以及尝试它的成本。
生病了,染了流感。
2024/07/11
现在是周五。从上周4开始最近一周的时间一直在生病。怀疑是流感,后来导致了耳内发炎积水了,现在导致听东西闷闷的。
周四(11号)有点嗓子疼
周五(12号)开始咳嗽
周六周日(13,14号)发烧到38 – 39 度,吃了扑热息痛和布洛芬才好一些。
到周一(15号)又开始烧,就趁着菲儿去看头晕的机会插了个队让Tony帮我看了一下开了抗生素吃。
周二(16号)就开始不烧了所以开始了正常上班。
到今天周五(19号)为止我还有一点咳嗽和一点鼻涕,发烧已经完全没有了。但耳朵还是闷闷的。Tony说会慢慢好。
坏名声,好名声。
坏名声其实没那么可怕,好名声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实质上的好处,所以做事情主要要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利益,而不是他对名声的影响。尴尬感也是一样。
执行
执行和产品应该是分开的,执行者或者说是执行官关注的是将事情推进下去,执行官不负责想方法和想点子,想点子思考创意是产品部门创意部门甚至是市场部要做的,执行官只负责组织资源来推动这件事情进行下去。执行官是个白痴,但他知道方向和当下大局中最紧要的事情。但大多数时候小团队或个人创业者会身兼数职,所以就模糊了执行和研发以及创意的界限。
呆
呆呆的不去思考,呆呆的不去理解。呆呆的站在那里,呆呆地等着别人给自己发指令。呆呆地不去想着搞明白,呆呆地让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呆呆地别人说啥就是啥。
向外拓展和两个要点
首先,一定要一直保持向外拓展的姿态和心态,然后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且主动接触。
Take it easy
我虽然明白了很多道理,比如不要有自信或不自信的概念在心里、世人皆自卑皆可怜虫、要有玩家心态做人生的玩家、要表演我只是在演我自己所以我也可以扮演别人和别的角色、等等。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我直到今天才明白,那就是 — Take it easy。不要被吓到了,不要怕人,没什么大不了。有了这个认知后前面很多的道理都变得更简单更容易实施。
要做自己的判断
要做自己的判断,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很多信息都是模糊的不完整的。所以要有自己的判断,要做自己的判断。
不要预期别人能给你一个完整的清晰的信息和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