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需求和利益 v.s. 系统规则

一句话:你是否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昨天去给乔治看急症,太太想让我问前台能不能给我们加急,我当时觉得很难做,但在同时我又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当时我卡住了,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在同一时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回来后我经过了深入的思考:

  1. 我的自我需求和利益:牵扯到我的自己、我的妻子和孩子。
  2. 系统规则:例如,不能插队、只能在已经被划定的合理的范围内做事。

我的现有问题:👎 太过于看重系统规则,为此甚至会把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排在系统规则之后。

改正方法:👍 👉 时刻关注和最大化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可以为此打破系统规则

心得:不要试图的寻找规则。

一瞬间,堕入回忆。

Everyone is asleep, except you.

无意间从网上看到了这张图,他让我一下子回忆起了20年前的某个夏天。

在我住的学校寝室里,那可能是那个学期的最后一天的日落后。很多人都已经请假并且坐上了回家的长途车,因为我是本市学生,就没有请假而是坚持到最后一天的结束。

那个年代的寝室楼大多都是这种破破旧旧的白墙面。长久不清理还有一些青苔和雨渍。
在寝室里,太阳刚刚落山但寝室的灯还没有被统一的打开。

我们半抹黑的收拾着东西。有些准备回家的外地同学收拾的比较认真。而有些暂时不回去人就约了老乡见面。

一般来说我是选择第二天一早或中午回家的那个人,我的行李也只是一些简单的衣物和毛巾。

这时,我已经收拾好,正看他们收拾。

促成交易

但凡非闲聊,我们所有说出去的话就都会有一个具体的目的。如果我们深究这个目的,其结果大致可以总结为“促成交易”。所以所有说出去的话都要朝着那个你要达到的目的。没有废话,没有闲话,没有多余的话。同时要淡化劣势,强调优势。

夜市,华人烤串老板和印度顾客

结论:

第一: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要你不愿意你就可以简单的用“I don’t want to”作为理由拒绝任何人。
第二:如果怀疑对方,不要说我只是怀疑,而是要说我确定你没有做/或我确定你做了


故事:

某次去夜市买烤串,那个华人老板生意太好顾不过来,就忘记了谁有付款谁还没有付款。她就说不确定那个印度顾客是否付款成功,就要求他把银行app里的付款记录给她看。但这个顾客不愿意给,老板就问why,印度顾客就是简单的回答“Because I don’t want to”.

另一方面,作为那个老板,她不应该说不确定,她应该说“系统上显示你没有付款成功,请再付一下。” 这时那个顾客肯定会说我付了,老板就可以说我系统上显示你没成功。然后客人可能会自觉自愿的将银行流水拿出来自证。

沟通

觉得自己在与人沟通上还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急于表达自己而常常打断别人,急于表达自己而说的太多,急于表达自己而忘记了多听别人怎么说,急于表达自己而忘记了思考别人信息中有用的部分。

有时候我说话就是为了说爽了,而不是为了沟通,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内容,不是为了将自己的内容表达给别人,而仅仅是为了说过瘾了,严重的时候甚至那句点题的觉得过瘾的话没有说出来会觉得难受,而重复的说。

这是一种习惯,得改。

聪明人

聪明人不是懂得怎么用一百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的人,而是懂得怎么去绕过一个问题不用去解决的人。

上个月,在朋友圈看到了一个人奇怪的截屏方式 —— 用iPhone底部的多任务切换栏将微信界面稍微向左滑动一点,然后截屏。这个方法是我见到的最好的截屏去除敏感信息的方法。不需要额外的软件和额外的操作。

不要脸

有一种特别好的性格特质一直被我们的传统文化贬低,那就是“不要脸”。而另外一种特别妨碍个人发展又特别妨碍表达自我观点的性格特质一直被我们的传统文化歌颂,那就是“中庸“。

提起不要脸,好像所有人都知道人一旦不要脸起来就会有好处来,而好像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不要脸。

今天看到推特上有人发了一条推文,大致意思是有人要买他的账号,而他不想卖,那人就说“那你这个号就别想要了,我们会搞死你这个号,你快锁推吧。” 看完这个后我明白了坏人之所以胆大妄为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他们的彻底的不要脸,而我们却还端着脸面这个奇怪的不存在的东西且视作珍宝,而且甚至宁愿少赚点钱,多吃点苦,也不愿意把脸面这个东西丢掉。文中的坏人能做的无非就是用一些无耻的手段来报复,而如果他报复的人是一个比他更不在乎脸面,更不在乎丢丑,更不在乎把事情闹大的人,坏人其实也就无从下手。

这同时让我想到了YouTuber这个行当,但凡头部的YouTuber都是抛头露面的,他们都是不怕被所谓的亲戚朋友知道,不怕丢丑的,他们表达的都是比较个人的态度,而不是中立的观点。所以他们肯定常被人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用他们的“不要脸“赚钱赚注意力。再反观那些芸芸众生的普通YouTuber,有些人不敢表达有偏见的观点、有些人不敢露脸,用Animoji做头部替换、有的甚至用俯视角拍摄只有手出镜、更有甚者连声音都没有,而是使用字幕。

再延伸的看,其实几乎所有职业的头部用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来看好像都是一群“不要脸”的人。

回过头来看看我自己,这个要脸也很大的影响了我。我在和别人聊天说话交换想法时常常会为了要脸、为了不得罪人不出格而一直想寻找一些中庸的、客观的词句和方式去表达我的观点。然而很多时候到最后我发现我说出来的话狗屁不通,但我心里的想法其实是完整的。而如果我当初不去顾及脸面想到什么说什么,别人也许会更加能听懂我的意思和我要说的话。如果最终我的脸面成了妨碍沟通的原因,那这个脸面其实可以不要了,我可以多一些“不要脸”才对。

人生阶段

所有负面的情绪 —— 胆怯、害怕、害羞、懦弱、紧张、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精神内耗,别人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只有你自己被陷在这些情绪里痛苦煎熬无法自拔。

今天,突然看到一个朋友的生活,马上明白了上面的这句话。我想要的就在那儿,去拿就好,不要给自己的内心编写那么多情节,这就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一条推送带来了这篇博客文章

昨天5月14日,收到了一条推送来自于我一直在用的一个倒数日app,提醒我已经去我一个十年前去工作过的同事的一家公司已经十年了。

那是十年前我工作过一年的一家创业公司,是我一个同事自己出来创业做的公司,其实和那个同事完全不认识,和他认识是因为同事的同事B。十年后的今天,不光大家没了交集甚至那个同事也早已删了我的微信。当时我可以算是第一个员工,我之前4个都是股东,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对于人际关系的想象和理解还是过于简单,认为世上只有朋友和非朋友两种关系,认为能和气说话的都是朋友。

这十年,我有一半的时间都走在移民的路上(2017年开始)。鉴于现在国内的政治和民生抗疫(Covid-19)现状,如果回到十年前让我再选我还是会选择移民。因为之前同一时期出来的一些同事,大多数都消失在茫茫人海,有个别创业“成功”的其实也只是在做自己的小老板,这种“成就”在遇到如今这种系统性风险时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