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气理论:
很多人对你的理解、需要,都是因为他就快断气了。不信你看,他们一旦这口气喘上来了,马上嘴脸就会变。
栽树理论:
很多人,或者说几乎所有人,都是只想乘凉不想栽树的。不要以为栽树永远在前,乘凉永远在后。有些树是先乘凉后栽的。比如东西先给,钱后付。好处先给,代价后付。这种情况,只能尽量先款后货。
很多人对你的理解、需要,都是因为他就快断气了。不信你看,他们一旦这口气喘上来了,马上嘴脸就会变。
很多人,或者说几乎所有人,都是只想乘凉不想栽树的。不要以为栽树永远在前,乘凉永远在后。有些树是先乘凉后栽的。比如东西先给,钱后付。好处先给,代价后付。这种情况,只能尽量先款后货。
今天看到朋友圈的一位英语老师发她的生活。她是一个正在上博士的本地生,在新西兰已经很多年了,应该很早之前就拿到了身份。在北岸买的房子。自己也有出书再国内,年纪和我相仿。
能看得出来她有个能给予她支持的家庭,学习、出书、房子。而我的原生家庭可以说是很糟糕,我大专的学历去深圳做个打工仔。
这让我突然明白,我现在的位置和状况。我的学历和教育使得我的原始积累很少,原生家庭又不愿意给我支持,他们只想着他们自己。我现在的状况应该是一门心思搞钱来做原始积累。我现在也不应该动不动的就有想抒发思想甚至是教育别人的念头,这个坏毛病很显然来自于我爸。因为我的思想其实是穷人思想,这种穷人思想只能琢磨出如何理解和接受穷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事哲学,而这些在家庭优厚的人来看是不需要懂的,他们不需要知道如何把洗碗的水冲厕所,就像我不知道如何解决猫身上的一些问题。
在我看来我在说一些道理给别人听,其实别人的起点已经规避了这些问题,而我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可怜的笑话。
结论就是,我现在应该做的并且仅应该做的就是做原始积累,而不是教育别人怎么按早一个穷人的方式生活。
一句话:你是否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昨天去给乔治看急症,太太想让我问前台能不能给我们加急,我当时觉得很难做,但在同时我又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当时我卡住了,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在同一时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回来后我经过了深入的思考:
我的现有问题:👎 太过于看重系统规则,为此甚至会把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排在系统规则之后。
改正方法:👍 👉 时刻关注和最大化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可以为此打破系统规则。
心得:不要试图的寻找规则。
但凡非闲聊,我们所有说出去的话就都会有一个具体的目的。如果我们深究这个目的,其结果大致可以总结为“促成交易”。所以所有说出去的话都要朝着那个你要达到的目的。没有废话,没有闲话,没有多余的话。同时要淡化劣势,强调优势。
结论:
第一: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要你不愿意你就可以简单的用“I don’t want to”作为理由拒绝任何人。
第二:如果怀疑对方,不要说我只是怀疑,而是要说我确定你没有做/或我确定你做了
故事:
某次去夜市买烤串,那个华人老板生意太好顾不过来,就忘记了谁有付款谁还没有付款。她就说不确定那个印度顾客是否付款成功,就要求他把银行app里的付款记录给她看。但这个顾客不愿意给,老板就问why,印度顾客就是简单的回答“Because I don’t want to”.
另一方面,作为那个老板,她不应该说不确定,她应该说“系统上显示你没有付款成功,请再付一下。” 这时那个顾客肯定会说我付了,老板就可以说我系统上显示你没成功。然后客人可能会自觉自愿的将银行流水拿出来自证。
觉得自己在与人沟通上还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急于表达自己而常常打断别人,急于表达自己而说的太多,急于表达自己而忘记了多听别人怎么说,急于表达自己而忘记了思考别人信息中有用的部分。
有时候我说话就是为了说爽了,而不是为了沟通,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内容,不是为了将自己的内容表达给别人,而仅仅是为了说过瘾了,严重的时候甚至那句点题的觉得过瘾的话没有说出来会觉得难受,而重复的说。
这是一种习惯,得改。